百法明门论表解10 :保持欢喜心是一件很重要的情绪,什么时间、境界都保持随喜功德
百法明门论表解10
百法明门论表解10
慧律法师主讲
1991年5月25日
高雄文殊讲堂
【根境识三者和合生触。】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三个和合生触,根、境、识就产生,这个根、境、识一和合就有触的产生。
【触与三学:】的关系是什么?【㈠摄律仪戒、】就把自己保持很有威仪,【戒三合生触】,为什么戒三合?免生妄想,【(恶触)。】就是说戒恶的东西,把它戒掉恶的。摄律仪就是指自己修行,要好好地保持这个威仪,使这个众生对自己的威仪、修养肯定。所以,戒三合,三合就是根、境、识叫做三合,戒这个根、境、识所产生的恶念,所以,生触就是……底下一个恶触是什么意思?就是自私,为了自己享受,所以,我们要摄好,我们要摄受这个威仪,不要伤害到众生。大部分来讲,根、境、识一和合,我们就产生恶触,比如说,贪、嗔、痴,或是一切享受啦:恶触,自利,所以,我们称为它恶,只享受自己就成为恶,再来是利他,所以,我们说是善触。
【㈡摄善法戒、】摄善法就是能够利益一切众生,摄善法戒,【摄众生戒,】摄一切善法还摄一切众生,当然,【令三和生触】那么当然就是【(善触)】,能够善法,能够利益众生,这当然是好的啦。
再来,【㈢修定慧亦然,亦即令】根、境、识【三和生触而成定慧。】定慧。
32页,二、作意 作善、作恶皆由作意之力。
七种作意功能差别:
1、了相作意——于所应断,能正了知;于所应得,应正了知。为断应断,为得应得,此生希愿。
2、胜解作意——为所应得,正发加行。
3、远离作意——能舍所有上品烦怪。
4、摄乐作意——能舍所有中品烦恼。
5、观察作意——能舍所有下品烦恼
6、加行观察作意——能舍所有下品烦恼,安住其心。
7、加行究竟果作意——能正领受彼诸作意善修习果。
【作善、作恶皆由作意之力。】作意就是你心里起什么动念,这个作意就是我们所讲的念,动念,动到什么念头,你动到善的念头,你日子好过了,你动到恶的念头,那么因缘果报逃不掉的,所以,要善于观照自己,千万赶快放掉恶的、不好的念头,你才有快乐的成分。
再来,就是【七种作意功能差别:⒈了相作意、⒉胜解作意、⒊远离作意、⒋摄乐作意、⒌观察作意、⒍加行观察作意、⒎加行究竟果作意。】单单这个作意就分成七种功能差别,所以,七种作意的功能差别。
【⒈了相作意——】第一个【于所应断,】断什么?断恶,恶的当然要断啦,【能正了知;】了相就是清清楚楚,于所应该断的这个恶,你清清楚楚,能正了知——正确的知道,【于所应得,】得就是善的,你应该好好地拥有这个,得就是拥有啊,【应正了知。为断应断,为得应得,此生希愿。】希愿就是自己希望,那么,你为恶,有的人控制不住啊,这个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——地狱五条根,他拼命地往地狱里面去冲啊,该断的他不断,是不是?该得的他不得。
【⒉胜解作意】胜解作意就是对这个正知见殊胜地了解,胜解就是清清楚楚,【为所应得,正发加行。】自己所应该得到的,那么就继续进行,叫:胜解作意。
【⒊】叫做【远离作意——】远离就是说舍的意思,就是不受的意思,远离就是说我现在作意,可是,我把它舍掉,【能舍所有上品烦恼。】上品的烦恼就是烦恼难断,对众生来说当然很难断,比如说,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呀,这个能断吗?起这种作用,这种作意的念头能断吗?可以舍掉上品的烦恼,叫做远离作意,远离是属于一种慢慢地,所谓远离就是一种放下不必要的念头,远离,所以远离就是放下、舍。
第【⒋】叫做【摄乐作意——】摄乐,能够令心喜悦叫做摄乐,这个摄受一切的快乐,简单讲,如果你能够让你的心欢喜的,那么你就【能舍所有中品烦恼。】中品烦恼,所以,这个保持欢喜心是一件很重要的情绪,我们情绪大部分都是什么?颠颠倒倒的,今天乐,明天就苦,后天就烦恼,所以,这个摄乐:能令心喜悦的,这个都很重要,尤其是《普贤行愿品》里面谈的,我常常称这个《普贤行愿品》叫做修养圣经,那十条,你能够做到一条就好,一条,那就是世间的圣人,很简单,随喜功德,什么时间、什么境界都保持随喜,你想想看!这是何等的境界呀,何等的境界呀。
比如说,称赞如来,称赞如来,《普贤行愿品》里面第一个称赞如来,你就修这个就好,你嘴巴里面所讲出来的统统是好话、是鼓励、是赞叹,不会刮伤人家,暗中没有带刺,或者是说讲这个伤害人家的自尊,你想想看!这是何等的修养,就一个称赞如来,所以,我常常告诉我的徒弟,常常告诉一些信徒们,这个《普贤行愿品》不研究是不可以的,它能够让你不用做到菩萨,它能够让你二十四个小时都过快乐的日子,《普贤行愿品》它讲的都是修养,随喜功德、称赞如来、礼敬诸佛,你想想看!尊重一切众生啊,随便抓出一条,你就不得了,不得了,所以,我们明天要讲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,讲完了就讲《普贤行愿品》,这个对众生的修养,这个太重要了,没有修养的人,你看到普贤菩萨的修养,你也会起惭愧心的,人家是怎么当菩萨的,礼敬诸佛,一切的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统统礼敬,包括那个畜生,包括一切贫穷、乞丐,统统尊敬他,你能吗?礼敬诸佛、称赞如来、随喜功德、忏悔业障,随便抓出一个就不得了。
再来,第【⒌观察作意——】什么叫做观察作意?【能舍所有下品烦恼。】什么叫做观察作意?就是注意到平日的细节,我平常的这个起心动念,我好好地观察,那么连那个下品的这些烦恼都可以舍,所谓上品、中品、下品,这是指能够让我们大烦恼的、中烦恼,下的就是比较平常细节的,不必要的挂碍,观察作意是指平日的功夫,能舍掉所有的下品的烦恼。
第【⒍】叫做【加行观察作意——】那么什么叫做加行?就是所谓的精进,这个加行就是一种精进,再进一步、再更加的注意观照我们内在的念头,而且【能舍所有下品烦恼】,那就可以【安住其心。】简单讲那个观照就是我们解脱的根本,还是要观照:观空嘛、观舍嘛,难舍能舍、难忍能忍嘛。
第【⒎】叫做【加行究竟果作意——】究竟果就是佛果,【能正领受彼诸作意】,清清楚楚地、用正知正见地来领受,所以,【善修习果。】善修习果意思就是以前所修习的习惯性,比如说,善、宽恕啦、身、口、意清净这个叫做修习果,习就是一种习惯性,一种所谓善的,一种修行的习惯性,修习就是一种惯性,使它变成一种……譬如说听经、闻法、念佛,能够变成一种习惯性,就会到最后就产生究竟果出来,加行究竟果作意,第三叫做受。我们把第三、第四、第五个讲完才下课,33页。
三、受
【苦受(逼迫受)】,什么叫做苦?会逼迫我们叫做苦啊,会逼迫我们叫做苦,是不是?【苦受】,苦受:比如说肉体的叫做苦受,心灵的叫做【忧受】,忧:烦恼,对肉体的痛苦,我们叫做苦受,对心灵的烦恼,我们叫做忧受,一种是心灵的痛苦,一种是肉体的痛苦,比如说,众生鞭打你啊,啪!打你的身体,那是身体的【身受】,苦得不得了啊。再来,比如说你烦恼,一件事情得失的观念太强了你就忧,就忧,这心灵。
再来,【乐受】,乐受也有两种,【(适悦受)】,什么叫乐受?比如说,你游泳,你觉得游泳很快乐,肉体在运动,比如说,你跳舞,你喜欢这个肉体的【乐受】,可是,内心里面却产生欢喜心,【喜受】是因为享受而产生欢喜:喜,比如说,你得到了美女,或者你得到了这个英俊的先生,你太欢喜了,太欢喜了,或者是你中爱国奖券,太欢喜了,内心里的那种喜悦,或者是……当然这是指世俗的乐跟喜。
【舍受】呢?【(非苦乐二受)】不是苦也不是乐叫做舍,就是一种愚痴,愚痴状态,所以,【舍受】是一种愚痴状态,也不是苦,也不是乐,是属于一种痴受,所以,舍受又叫做痴受,愚痴的痴,也没有强烈地善、恶,苦、乐之受;舍受,所以,苦受跟乐受跟舍受也是身,那么忧受、喜受、舍受,这是【心】的感【受】,心灵的感受。
四、想
性——写取所缘境于心中(取像)
业——(取像故)施设种种名言。
第四就想,想【性】性就是一种特质,一种本能,想的特质就是【写取】,写取就是记取,记取【所缘境于心中(取像)】,取像,所以,我们这个脑筋像照相机一样,卡嚓,照起来,我们内心里面就开始想了,写取所缘境于心中,写取就是记取:取像啊。
【业——(取像故)施设种种名言。】名相、文章、声音等等。业,取像故,所以,性就是一种想,想的特质,想的特质的特性,就是记取、取像,想就产生业,就是产生种种的语言、名相。
五、思
思作、思不作,为善恶之分歧处,造作三业之原动力。
第五叫思,【思作、思不作,】什么时候该作,什么时候不应该作,什么是善,什么是恶,【为善恶之分歧处,造作】这个善业、恶业、无记业【三业之原动力。】就是思。所以,想是一种比较浮躁的一种作用,浮躁的一种作用,思就比较沉着,就比较微细,人家讲的,你要三思而后行,所以,大部分冷静都是用思,那么想都是用妄,妄想就是比较浮躁的一种第六意识的一种状态,大部分形容第六意识的状态就是浮躁的浮想,浮动妄想,那么思就属于一种冷静思考,比较属于微细的心所的作用。
33页的倒数第3行。34别境五心所表解
别境是对五遍行,我们说前面所讲的五遍行叫做四一切,你们翻开31页的中间,遍行就是一切时,就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都要用到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这五个心所,那么,三性就是善、恶、无记,也是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的心所,八识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识、阿赖耶识,这八个识也必需跟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相应,这五个心所,九地呢?就是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三界都必需跟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五个心所,那么这个别境呢?不是遍一切时,也不是遍三性,不是同时的,不是,也不是八识同时,也不是九地,意思就是说在什么时候它才起来?在某一个特定的情形,它才起这个五个心所,那么就是欲、胜解、念、定、慧,所以,这个叫做别境,别境,遍行是四个一切,统统必需具足这五个心所,而别境是单独而起的。
一、欲
【一、欲】心所,欲心所就是:【于所乐境,希望为性。】这个每一个人都很清楚,这个欲心所好解释,每一个人都有欲望,你想要做什么,我们念小学的时候,老师的作文题目,我的未来,我的未来,有的人喜欢做科学家,有的人喜欢做老师,有的人喜欢做音乐家,好像在念小学的时候,没有人写过我的未来要当法师,没有,没有,因为,不懂三宝,也不懂,是不是?现在小学生可能有了,有一个小学生周记也写、也写,老师出一个题目给他,你们今天回去要写一个我的未来,结果一个学生写:我的未来要像慧律法师,结果,他老师竟然是我的皈依徒弟,打一百分,满分(师父笑),学生刚好欣赏师父,老师刚好是我的徒弟,太棒了,是不是?若遇到清海他徒弟,他就零分,写这个像赌,一半赌博,是不是?这个欲大家都有,你希望怎么样,于所乐境,希望为性。
善欲——起正勤、精进。
恶欲——起倒勤、懈怠。
34页,【所乐境:一、㈠可欣境——】可欣境就是实实在在的境界,这跟第三个欣观境,欣观境是一种希望,然后,自己作意去观想,希望有什么境界,合于自己的见闻觉知,而这个可欣境不是,是实实在在地面对这个见闻觉知,第一、可欣境,可欣境就是【欣见闻觉知之境,】比如说,你现在你喜欢看电影啊,或者是你喜欢看这个划龙船,你闻觉知,你喜欢的境界,那么现在刚好给你碰上了,【简非可厌境、】不是你讨厌的境界,也不是【中间境。】中间境就是不是两端化,不是不可乐,也不是可厌,意思就是说中性的境界叫做中间境,也不是很快乐,也不是很讨厌,就是这么样子,也没有感觉到什么很特殊的叫做中间境。
【㈡所求境——⑴可欣境——未得求合,既得求不离;】那么,【⑵可厌境——未得求不合,既得求离。】这个跟婚前、婚后,婚前,可欣境:结婚以前,未得求合,唉!还没有碰到她,唉呀!你是多漂亮,她的皮肤啊,她的眼睛像猫咪啊,陈兰丽,耳朵像如来佛啊,长得很漂亮,耳朵像如来佛,噢!很大,戴耳环很方便,未得求合,还没有得到这个结婚,希望……既得求不离,结婚以后,刚刚结婚了,希望不要离开啊,每天回来实在太好了,感觉很好,回家的感觉真好(广告词)。经过了三年、五年就不一样了,三年、五年就是可厌境,可厌境怎么样?未得求不合,是不是?既得求离,未得,以前还没有得到,现在,我怎么会嫁给你,是不是?我怎么会嫁给你,是不是?希望不要碰到他,现在碰到了希望离开,所以说,未得就求不合,既得求离,还没有得到的时候,希望不要碰到,现在碰到了,就希望赶快要走,赶快要走,是不是?就是这样子,这个众生就是情绪化的,情绪化的。
所以,当你把每一件事情,你很喜欢那一件事情的时候,你想想看!那一件事情的缺陷是什么,比如说你不能得到对方,你也不必认为得到他叫做幸福,也不见得,不见得,谁得到佛法,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。可欣境没有得到是求合,既然得到又不希望离开。可厌境,唉呀!还没有得到,赶快,千万不要碰到他,比如说,冤亲债主,冤亲债主没有碰到他,噢!最好不要碰到,碰到了,要赶快离开,所以,现在有很多的年轻人,结婚以后就是这样,既得求离,赶快要离婚,赶快离婚,离婚做什么?要来短期出家,后来就变成长期出家。
【㈢欣观境——】欣观境,欣观境就是【作意欲观之境,】作意就是动一个念头观想,那么,也就是【即欲见闻觉知之境。】你希望怎么样?比如说,我希望有一个房间的摆设,嗯!我希望说这个房间我一进来见到,唉!就是有罗曼蒂克,听闻,回到家里,就听到了音乐声,就感觉很舒服,是不是?就是见闻觉知,或者说你希望怎样的见闻觉知,所以说,第一个可欣境,是说实实在在有喜欢的境界,那么,所求境,有可欣境跟可厌境,欣观境就是说你希望怎么样的境界,而是作意的自己去观想,不是实在碰到的,只是说你的盼望是什么。
34页的……再来,【善欲】跟【恶欲】。这个欲望,欲望,有的人认为欲望是染污的根本,欲望是罪恶的根本,错了,欲望是社会推动的原动力,欲望是一切社会,整个国家结构的原动力,人一定有欲望嘛,可是,这个欲望你不要把它丑陋化的名词,欲望本身并没有含有善、恶的东西,只是你在上面怎么加,如果,你加善,就变成善的欲望,如果,你加恶,就变成恶的欲望,如果,你一定要把欲望认为是不好的,那这个社会是不会进步的,有欲望就不好,那怎么办呢?所以,有的人他不了解这个道理,他就说:唉呀!师父!欲望在佛教里面都列为不好。我说:弄错了!那我喜欢布施呢?我希望去弘法利生呢?这不是欲望吗?对啊!那怎么是不好的呢?这个……我们一般人报章杂志看多了,把这个欲望当作是一种罪恶的名词,这是很严重的错误,很严重的错误,欲望是人类推动一切的根本,没有欲望,那这个社会哪里有动力呢?所以,欲望是一种动力,那要看你的发心,比如说,你【(善欲——)起正勤、精进。】那么就是善的欲望:正勤,比如说,你为法忘躯,为了求这个佛法,下大雨、淹大水,像今天你一样地来上课,这个多不简单,是不是?为法精进嘛,善的欲望嘛!
【恶】恶的【欲】望呢?为色,为女色,为财,再来,懈怠,不修行,不好的欲望,比如说,这个为女色颠倒,然后,昏头转向的也不知道你的任务是什么了,为了财,你忘记你是一个怎么样的立场,这个就是【——起倒勤】。你很精进,你拼命地在追求啊,欲望就追求错了,你反过来,你追求佛法,这个也是欲望,但是,这是正确的,这是会让你解脱的,这个叫欲,这个在某一个时刻而显现出来,所以,这个叫做别境,欲不是任何一个时刻都显示出来,要特殊的境界才有这个欲的讨论。【懈怠。】
二、胜解
于决定境,印持为性。
决定境—对正法或邪说,生起决定之理论,此理即决定境。
胜 解—殊胜了解。
印 持—印证执持。
胜解就是【于决定境,印持为性。】那么,什么叫印持为性呢?
比如说,这个胜解,于【决定境——】就是【对正法或邪说】,比如说,佛教佛法,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以及祖师大德所说的法这是正法,那决定深信不疑,我们与一贯道的道亲,他们也是深信不疑,他们认为他们很幸运,他们很幸运,他们将来能够回到无极老母理天去,他们也认为这个是决定境,肯定的,回教的阿拉也是决定的,他们认为他们的信仰是正确的,基督教、天主教,上帝也是决定的,因此,各说各的,那么没有经过任何的比较,没有透过智慧的批判、分别,你就没有办法,所以,这个胜解变成正的,变成殊胜的了解。那么,是正法的了解,那么对于邪的话,那就变成执著错误的东西,所以,有福德因缘的人,他就会碰到正知正见的法师、正知正见的善知识,福报不够的人,碰到恶知见,他还攻击、伤害别人,攻击、伤害别人,所以说,【生起决定之理论,】决定的理论,所以说,他自己认为看法是正确的,所以,正就是正,邪就是邪,生起决定的理论,【此理即决定境。】因此,这个知见很重要,这个胜解就是一种知见,知见,一种知见,你知见错误了,那就完了,八正道里面第一个为什么讲正知正见呢?这个知见就像你的眼睛,这个知见就像你这个两个眼睛,没有眼睛的话,你走不出路来,你没有眼睛,你怎么走路呢,所以,这个正知正见是学佛的一个关卡,因此,亲近善知识,对的跟错的,那会让你决定你的生死的问题。
所以,【胜解——殊胜了解。】这个包括邪知邪见的。【印持——印证执持。】佛法,执著这个佛法是世间上最究竟圆满的道理,一贯道、天主教、基督教的,包括儒教的,都认为他们是世界上,乃至道家的,都认为他们才是世界上最究竟的道理,那么到底谁是谁非,那么,除非透过大智慧的人,否则的话,每一个人都讲他自己是对的,他会同情别人,他们很可怜,现在末法了,老母娘要收缘呐,要收缘,收缘九十六亿了,可怜啦怎么样,不来信一贯道的怎么样子,他也会同情别人的,他会认为他们很幸运、很lucky的,很lucky的,他们认为信佛很可怜。所以,我姐姐以前碰到一贯道,一贯道碰到我大姐说:你弟弟做什么?我弟弟出家做法师。唉!念佛来不及啦,念佛像走路,我们这一点得道像坐飞机呀。飞机呀,就是这样子,他们的观念就是这样子,用自己的观念,所以说,很可怜!那么因此,我们也不能……我们一直说我们殊胜,可是,他没有因缘,没有用的呀。
三、念
于曾习境,令心明记不忘为性,定依为业(善念为定所依、能生定故)。
三念心所,念心所。念心所就是【于曾习境,】就是过去曾有过这样的境界,【令心明记】令心清清楚楚,【不忘为性,】不要忘记,念念……念兹在兹,【定依为业】,定就是能够使……你这个念,常常念的话,定,他就有定力,所以,定依为业意思就是说定是善念之业,这个心的定,是必需修这个善的念头,才有办法产生,意思就是【(善念为定所依、能生定故)。】每一个人善念,当然,你的善念就包括你的一切了,它这里的善,就是包括你的本性,佛的音声、语言,佛的教化的佛法等等,能够让你心得到定,那这个必需要善,恶不能让你心定的。
【曾习境:①恶——造杀盗淫妄等十恶业】的人,那么,这个心没有办法定,“曾习境”就是过去有过这样【之境。】恶的曾习境。还有【②善】的曾习境【——十善业境,】比如说,听【佛声】清【(净)、】的声音,那么,这个净就像我们每一个人的【本性】,这个是【(禅)】,天台宗的【止观】,止就是定,观就是慧呀,定、慧【之境】就是【(教)。】教我们怎么样修定,怎么样开大智慧。那么,这个念,如果你常常念这个善啊,念这个本性,念这个定、慧均等啊,念这个法的真理,那么你的心就慢慢一直转,一直转,一直转变过来,如果你念恶的话,那就散乱。
四、定
这个定就是包括佛道、外道都有定,外道:四禅八定啊,佛道是有一些……比如说证阿罗汉果漏尽定啊,再来,菩萨的话,那么,一切时都有定,那伽常在定,所谓的三昧啊等等。
于所观境,令心专注不散为性。
所观境——即四念处、四谛、十二因缘、唯识观所观事理、天台三观所观三谛、念佛声、本来面目等。
专 注——令心于欲住之境,专精注照,不使散乱。若不如是,定力不生。
这个“定”就是【于所观境,令心专注不散为性。】你对于你所观照的境界,让你的心专注不散掉,这个定是成佛必需过程,没有一点定力呀,虽然你有一点智慧没有用的,比如说,你研究佛法,可是,人家讲你几句话,你就发大脾气了,那么,这个定跟舍是相应的,你能够舍,你的心才能够得到定,这个定就是我们所讲的很安详,心里非常地喜悦,充满着欢喜,这个定需要用空观,在这个空观里面好好地下功夫,就知道这个相一切虚假的,我们因为妄执,虚妄的执著,所以,产生不定。
所以,对我们【所观境——】我们知道它是无常的,不值得我们这样留恋执著,你就能够舍,也就是说观境:比如说,【即四念处、】四念处,比如说观受是苦,你观照这个色身是很痛苦的,那么你对这个男女的追求,这个感情啊,或者是希望来世再继续做人的人,你就会知道这个受,世间是很痛苦的。观身不净;观察这个色身,男的九孔常流不净,女的十孔常流不净,这个慢慢地心去突破它。观心无常:观照我们的心刹那变化。观法无我:观一切法都没有真正地自我,【四谛、】就是苦、集、灭、道,【十二因缘、】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、死,还有【唯识观所观事理、天台三观所观三谛、】空、假、中、真谛、俗谛、中谛等等,【念佛声、】南无阿弥陀佛,【本来面目等。】本来的面目就是菩提,菩提就是无一切相,能够观照。
【专注——令心于欲住之境,专精注照,不使散乱。若不如是,定力不生。】这个定功夫不到的人,那就讲观照;能、所观照,能观的心,所观的境,都是空性的东西。我认为修这个定力呀,还是要禅,这我个人,不是一直标榜,我认为其他的宗派所讲的,也有可贵之处啊,但是,跟这个禅的比较,直入佛陀的本怀,那差太多了,我讲实在话的,我以前学过律学,用了四年的时间,而发现一直重视这个威仪,持钵、搭衣、早晚二课,可是我的个性那种好像还是不能够稳住,一直没有办法,说标榜持戒律的人怎么会持到这样子。(未完)
慧律法师百法明门论表解
百法明门论表解01 :一切法都在百法里面,不管哪一个人统统要学的
百法明门论表解02 : 我们没有办法变化所有的物质现象,至少可以变化这个精神状态
百法明门论表解03 : 不要在那些没有信心的人面前说三宝的过失,这个罪很重
百法明门论表解04 :学佛的人要包容, 要是看什么事情都很顺眼那是学佛成功了
百法明门论表解05:没有悟到清净的本性的人,都会透过意识状态扭曲别人的东西
百法明门论表解06 :种子熏习是生灭法,佛法有熏习,但空就不能熏习,佛果不能熏习
百法明门论表解07 : 你不要说别人侮辱我们,要说我们修养还不够炉火纯青
百法明门论表解08 : 若能观心必能入道,只要会让你烦恼的、嫉妒的、恨的统统不对
百法明门论表解09 : 用善心解脱的心理你所到之处都是善的,用恶的念头所感的都是痛苦的